忆我的奶奶

作者:张燕 日期:2022/11/1 9:10:00 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26951 

我的奶奶刘永芳,1928年出生在四川省重庆市濝江县的一个小山村。家里兄妹五人,父母大字不识,仅靠一点农田来维持生计。由于家庭贫寒,加之旧传统观念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,身为长女的奶奶很小就担起了家庭的重任,她被送到当地一个大地主家帮佣,用辛苦赚来的微薄钱银贴补家用、养活弟妹。

奶奶没上过一天学,但在帮佣的时候一边努力干活,一边偷偷读书识字。就这样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奶奶在艰苦的岁月中慢慢长大,同时,也练就了坚韧、自强不息的性格。1949年解放后,奶奶经人介绍到了重庆沙坪坝医院当护工。这期间,奶奶凭借自己的聪慧好学,熟练掌握了妇产科医生的技能。也就是在这里,奶奶认识了当时当兵住院的爷爷,并结成了伉俪。随后调到了爷爷所在单位,铁道部第二设计院院部(成都)做资料装订工作,一干近10年。

1961年,爷爷和奶奶积极响应国家支援农村建设的号召,带着年幼的大女儿和二女儿,回到了爷爷的衣胞之地——南华县龙川镇火星大队郭家金珠河村。一年后,因祖国铁路建设的需要,爷爷被安排到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第三勘测总队工作,奶奶则留在农村务农。那时候,刚回农村不久的奶奶并不适应生产队的生活,每天干活记工分的时候都是最低分。奶奶也因此受到了村里人的排挤,说“一个四川婆娘插不了秧、干不了农活”。但是奶奶自小就有股韧劲和拼劲,不管再苦再累,也不能丢脸。当晚上别人已经睡了,她一个人提着煤油灯到生产队的田里插秧、干活。几个月下来,她熟练掌握了拔秧、插秧等技能,各种农活都能干娴熟,村里男女老少也不敢小瞧她,奶奶成功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和尊重。

1968年,奶奶入了党,成为村里第一位妇女党员兼妇女委员。记得在我三岁的时候,奶奶常去公社开会。从家里到公社有五六公里的路程,她都会背着我去。到了公社,会一开就是几个小时,小小的我并不知道大人们在讲什么,只是静静的听着,不哭不闹。而每次开完会,奶奶都会到小卖部给我买上几颗水果糖,然后又背着我回去。如今回想起来,那颗小小的糖果和奶奶坚实的后背,是我童年多么甜蜜而温暖的记忆啊!

在我的记忆中,奶奶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,乐于奉献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。在那个年代,金珠河村条件非常艰苦,且医疗资源匮乏,妇女到医院生产几乎没有条件。因为掌握产科技术,奶奶就主动承担起了帮助村里妇女生产的重任。往后的几十年时间里,不管白天黑夜,还是刮风下雨,只要是村里有妇女生娃,奶奶都是随叫随到,帮助产妇接生,而且每次接生都很顺利,从未有过失误。我也是奶奶接生的,村里像我这般年纪或者比我大几岁的男女都是她接生的,但分文不收,都是义务帮助别人,全村人对奶奶都存有感激和敬佩之情,方圆几里都小有名气。

那时候,爷爷常年在外地工作,休假的时候才能回来十天半个月。家里的农活、养儿育女、建房盖屋等大小事情都落到了奶奶的肩上。爷爷每个月寄回家的工资奶奶也总是舍不得花。80年代初,为了改善儿女们的生活条件,奶奶决定建盖新房。为了节约建房费用,一到星期天,奶奶一个人走路到民村丫口或小古坝去买木头,来回要走10多里地。每次扛着木头回家,她都累得气喘吁吁,满头大汗。但是她从未叫过一声苦,就这样坚持了半年的时间,才买够了盖房所需的木头。那时候,还没上学的我,就成了奶奶的小跟班,捏着一个饭团屁颠屁颠的跟在她后面。在奶奶的辛勤努力下,用了足足一年的时间,花了1万多元,终于把新房盖起来了。这也是当时村里的第一栋楼房。这期间,我亲眼见证了奶奶对子女、对家庭的热爱以及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,完美诠释了一位平凡的母亲做出的不平凡的事情。

奶奶最爱干净,也很时髦,年轻时穿旗袍、抽卷烟。性格是典型的“川妹子”——火辣直爽、正直无私。虽时常和爷爷拌嘴,对子女要求也甚是严格,但奶奶也是个富有爱心、善心、胸襟广阔、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。由于从小过的都是苦日子,年轻时又太过操劳,所以奶奶在上了年纪后患上了哮喘病,因为当时医疗资源和条件受限,70多岁就病逝了。

虽然奶奶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,但是她吃苦耐劳、宽厚正直、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子孙后辈学习。对奶奶始终怀有感恩、崇敬之情,所发有感,故写下了忆我的奶奶这篇文章。(作者系楚雄州人大社会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)

 

 

 

共0条评论

已关闭